MBTI的前世今生:Carl Jung的《心理類型》

--

最近做MBTI的人有點多,連平日不怎麼關注心理學的朋友都pm我,查詢關於自己人格的事情。看到他們開始探索自己,我一方面覺得挺高興,另一方面又擔心他們找錯了入口 — — 人格測驗太多了,光是MBTI的網上問卷就有很多種,到底這些流派都源自哪裡?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萬惡之源,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

Jung的背景我不多說,他主要創立了分析心理學,提出人類存在「有意識的自我」和「無意識的自我」,並認為兩者的整合是人類精神發展及精神健康的關鍵。

1. 性格的原型都有哪些?

在《心理類型》裡,Jung先是把人的性格分為外傾(extraversion)和內傾(introversion)兩類。他提到外傾的人受外面的客體吸引,會與環境同化;而內傾的人則發現自己的能量始終流向自己這個「主體」,固守自己的陣地來抵抗外界的侵蝕。

後來,Jung發現有四類的心理功能可以從根本上區分不同的人,它們分別是思維(Thinking)、情感(Feeling)、感覺(Sensation)和直覺(Intuition)。如果其中一種成為了習慣性的優勢功能,那相應的人格類型就誕生了。配合前面所說的外傾和內傾(能量流向),Jung得出了八種心理功能,也就是我們說的cognitive functions:

思維類
Extraverted Thinking (Te)
Introverted Thinking (Ti)

情感類
Extraverted Feeling (Fe)
Introverted Feeling (Fi)

感覺類
Extraverted sensation (Se)
Introverted sensation (Si)

直覺類
Extraverted intuition (Ne)
Introverted intuition (Ni)

2. 為甚麼從8個變成16個人格?

其實Jung當時只提出了以Dominant function(主要功能/優勢功能)作區分的方法,但他並沒有詳細說明主功能以外其他功能的作用。後來有其他學者繼續他的研究,探討主功能以外的功能排列是不是也有作用,也就是現在的MBTI以及socionics。

舉個例子,在MBTI的框架中,我的主功能是Ni,但我的輔助功能是Te,那我就與輔助功能為Fe的INFJ區分開了。事實上INTJ和INFJ的思維模式差異相當大,想必也沒有人會把兩個類型的人混為一談吧。

3. Jung的理論只是不完善的瑕疵品嗎?

從上面可見,Jung的八個分類看上來好像不夠後來的MBTI等分支詳細和嚴謹,但他的理論就是半成品嗎?後來的研究真的是進化版本嗎?

這段時間我重新把《心理類型》看了一遍,配合對不同類型的觀察,我發現Jung原本提出的理論其實有一些重要的隱藏彩蛋,是後來的學者無法捕捉的 — — 優勢人格對於自我實現的重要性。

Jung在序章提到他一直在思考的其實是人的生命歷程。他認為性格與命運息息相關,甚至說性格大大的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

在我的觀察中,Ne dom(也就是ENTP和ENFP)很容易被認為是沒主見的,因為Ne本來就是一個無邊無際的抽象功能,有一種「學海無涯」的感覺。可是,如果我們跟Ne使用者進行更深入的對話,我們會發現他/她一輩子最執著的,就是要「學海無涯」。如果你讓他們中止探索之路,他們會失去力量,顯得了無生氣。

王爾德也是個很有名的ENFP

從MBTI來看,INXP和ENXP可能只差一個字母,有人會認為自己變外向了就是ENXP,但兩者的生命追求是截然不同的 — — 如果一個INFP以個人價值觀(Fi)為由讓ENFP停止探索,就算ENFP也能使用Fi,他都會與Fi dom的INFP爭執。

所以大家不妨借一本Carl Jung的《心理類型》,從那有如天書的文字裡找找他對你的啟示吧!

End.

--

--

人類靈魂研究所
人類靈魂研究所

No responses yet